2月18日,外接式硬碟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反對派示威者與警方在市中心發生衝突。新華社/俄新社2月19日,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示威者與防暴警察對抗。新華社/法新烏克蘭示威者與警方18日在首都基輔發生激烈衝突。烏克蘭衛生部19日說,示威者與警方在基輔的激烈衝突已造成至少26人死亡,其中包括《消息報》的一名記者。法新社評論,18日是烏克蘭國內示威活動持續近3個月來最為血腥的一天。
  中國預防癌症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9日表示,希望烏克蘭有關各方以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為重,通過協商對話消弭分歧。
  已室內裝潢有10名軍警身亡
  數以千計示威者18日上午從市中心的獨立搜尋行銷廣場出發,朝議會大樓方向前進,要求議會恢復2004年憲法。
  2004年12月8日,烏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自2006年1月1日起烏政體由總統—議會制過渡為議會—總統制。2010年10月1日,烏憲法法院裁決2004年“政治改革”憲法當鋪修正案違憲,國家政體由議會—總統制重回總統—議會制。
  俄新社報道,中午時分,示威者和部署在議會大樓的警察發生衝突。參與衝突的示威者大都是戴著面具、頭盔並手持盾牌的年輕人。現場照片顯示,示威者向警察投擲石塊,警方使用橡皮子彈、催淚彈和聲光彈還擊。
  烏克蘭衛生部網站上的數據顯示,基輔市各家醫院共接收351名在衝突中受傷的人員,其中包括79名警察和內衛部隊軍人等護法機構人員、5名記者、1名議員和3個未成年人。
  另據烏克蘭內務部19日上午發佈的消息,共有371名護法機構人員在衝突中受傷,大部分人在內務部系統的醫院接受治療。受傷軍警中有74人受的是槍傷,目前已有10人死亡。
  反對派與總統談判失敗
  俄新社稱,18日晚間,烏防暴警察將示威者驅趕回他們的大本營——獨立廣場,並開始清場行動。
  警方拆除了廣場周圍一些街壘和帳篷,驅散示威者。示威者用燃燒瓶、鞭炮和石塊同警方展開激烈對抗,警方則動用了高壓水龍頭。此外,示威者還在廣場上焚燒輪胎,製造火牆阻止警方推進。行動中,警方通過擴音器喊話,讓婦女和兒童離開廣場,因為警方正在進行一場“反恐行動”。
  媒體報道,獨立廣場聚集了大約2萬名示威者。烏反對派領導人、前拳王維塔利·克利奇科在廣場上呼籲示威保衛大本營,“我們哪裡也不去”。
  克利奇科的發言人說,克利奇科在午夜前趕往烏克蘭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的辦公室,希望解決這場危機。不過,數小時後,克利奇科證實與亞努科維奇的談判失敗。
  歐盟考慮對烏製裁
  去年11月,烏克蘭政府決定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在國內引發大規模抗議活動。
  最近幾天,烏克蘭國內緊張局勢已經有所好轉。2月16日,示威者撤離占領的基輔市政府大樓以及幾個州政府的辦公樓。烏總檢察院隨後宣佈議會1月29日通過的大赦法自本月17日起生效,而且不再追究鬧事者的刑事責任。
  對於烏克蘭局勢意外逆轉並爆發流血衝突,歐洲聯盟(歐盟)、聯合國和美國均呼籲各方保持冷靜,停止暴力,通過對話解決。德國外長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警告,歐盟可能會對烏克蘭領導人採取製裁措施。
  俄羅斯外交部18日說,烏克蘭首都基輔局勢當天再度激化,這是西方國家縱容政策的直接結果。西方政治家和歐洲機構對烏激進勢力的破壞性行動視而不見,鼓勵他們升級行動,挑釁合法政權。俄外交部同時呼籲烏反對派放棄威脅和最後通牒,與政府進行有內容的對話,以尋找使國家擺脫深刻危機的途徑。
  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阿列克謝·普什科夫認為,烏克蘭正處於由西方國家所煽動的內戰邊緣。據新華社
  烏克蘭局勢緣何急轉直下?
  兩天前,反政府示威者主動撤出首都基輔市政廳等政府辦公樓,以此換取當局大赦被捕示威者。此舉一度被視作政府與反對派之間的妥協,有利於局勢緩和。什麼原因導致局勢如此意外地逆轉?
  信號彈:俄歐“加註”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馬克斯·費希爾認為,反對派與政府的對峙態勢因17日“大赦”法案生效而略顯緩和,如今突然重新組織大規模示威活動,可能是受到俄羅斯和歐盟有關烏克蘭的最新動作“刺激”。
  俄羅斯政府17日宣佈,本周將向烏克蘭政府撥付20億美元後續資金,作為150億美元緊急財政援助承諾的一部分。
  費希爾認為,俄政府同意繼續撥付援助,或許引發反對派猜測,認定烏俄兩國領導人已經達成幕後共識,即亞努科維奇將選定一名親俄立場的總理組建新政府,延續烏政府先前的親俄立場。
  反觀反對派方面,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同一天會見兩名烏克蘭反對派領導人,雖然表示將為積極化解烏克蘭政壇危機全力以赴,卻沒有為反對派帶來與俄羅斯撥付援助款意義相當的“利好”。
  最頑疾:深度對立
  政治分析師認為,烏克蘭政治危機的直接導火索雖然是烏政府去年11月決定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但最根本原因還是國內民眾在“向東走”還是“向西走”問題上的深度對立。這一根本矛盾沒有化解,烏克蘭局勢升級的土壤就始終存在。
  費希爾說,從人口和地理因素分析,大約三分之一的烏克蘭人口講俄語,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羅斯的東部地區,主張與俄羅斯保持密切關係;大約三分之二人口講烏克蘭語,主要生活在中西部地區,傾向於更親近歐盟。
  費希爾認為,無論誰當選總統,都會被其中一派視作“自己人”,而被另外一派視為“敵人”或者某一境外勢力的“代言人”。這種對立情緒始終沒有得到緩解,從而成為醞釀更多危機的溫床,在出現諸如財政危機惡化、政府立場突變的事件後發酵成政治動蕩。據新華社  (原標題:烏克蘭處於內戰邊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t87wtxn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