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一篇名為《空鼻症,殺醫血案的“幕後真凶”》的文章如熱鍋澆油引起爭議。文章稱最近一系列的殺醫案件元凶可能是“空鼻綜合徵”,也就是所說的空鼻症。看似“小打小鬧”的耳鼻喉科的醫生的職業風險卻是最大,空鼻症因此受到關註。然而,消息一齣,就引起醫學界的強烈爭議:這種致病原因未定、甚至不被醫生承認為是病的癥狀,有學者認為它同手術過度切除鼻甲有關,疑似患者則將它歸咎為醫療事故,卻難以得到來自醫療機構的診斷和鑒定支持。更多醫生將這種癥狀歸為心理障礙,呼籲人們關註病人的心理健康。空鼻症到底是何病癥?真有傳說中的如此危害嗎?
  “空鼻症與手術損傷相關”仍缺證據
  “空鼻症是種心理障礙,而非病癥。”中日友好醫院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耳鼻喉科專家說,他經歷過因為鼻咽癌掏空整個鼻腔的病人,也並沒有所謂的空鼻症癥狀,他也否定了所謂耳鼻喉科是醫鬧暴力的高發科室。
  果殼網上一位耳鼻喉科醫生留言道,“鼻腔寬大癥候群原來多見於原發性萎縮性鼻炎,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發性萎縮性鼻炎已經相對而言很少見了。現在的鼻腔寬大癥候群中,確實有不少和鼻腔手術損傷有關,但這個現在還有爭議。有些醫生堅持認為鼻腔寬大癥候群和鼻腔手術中的損傷有關,甚至有些醫生主張就是手術引發的。但相關證據並不充分。特別是隨著微創手術的廣泛開展,顯然如果手術創傷引起空鼻症的話,那麼微創手術減少了鼻腔損傷,應該是空鼻症的發生率下降,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這位在網上撰文的耳鼻喉科醫生表述道。總之,空鼻症,或者叫做萎縮性鼻炎,或者叫做鼻腔寬大癥候群等的病因,到現在在醫學界還是眾說紛紜。
  出現空鼻症多由綜合因素所致
  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周兵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說,鼻腔在功能上,就像是一臺空氣調節器,可以感受氣味,對吸進來的空氣進行加溫加濕,同時發揮過濾作用。鼻腔的黏膜,尤其是鼻甲的黏膜可以感受有氣體進入鼻腔。如果黏膜缺失多了,“空調”的作用減弱,呼吸時會感到一股涼風直接進入到肺里,產生非常不舒服的感覺。“鼻腔裡面有些凹凸不平的結構,解剖上稱為鼻甲,錶面覆蓋一層黏膜,黏膜錶面又覆一層黏液。”周兵說。
  “目前,醫學上還不知道空鼻綜合徵的病理生理基礎,單純說鼻甲切除過多也解釋不了所有問題。如一些腫瘤病人的鼻腔都空了,雖然鼻腔通氣有不適,卻極少有類似情況發生。”不願透露姓名的鼻科專家表示,出現空鼻症多是由於綜合因素所致,診斷的依據中,出現精神心理障礙是必要條件。
  醫生不會隨意切除鼻甲、鼻中隔
  空鼻症並非在學界未受重視,也並非是一個醫生不知道的新生事物或發現。許多耳鼻喉科醫生表示,近年來業內一直強調對鼻甲、鼻中隔等結構的保護,醫生不會隨便進行手術切除。
  對於空鼻綜合徵的爭議,鄭州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高明認為,醫生在治療過程中,要註意避免矯枉過正,過度醫療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後期影響。“空鼻綜合徵是西方醫學專家在最近20年才提出的,一般會在手術之後出現。它的出現與手術時機把握不好,技術不到位有關係,現在空鼻綜合徵的比例已經不高了。” 高明介紹道,“由於意識到了空鼻綜合徵給患者帶來的影響,我們現在儘量不做切除鼻甲的手術,而是通過把鼻甲外移來改善癥狀。做手術一定要適當,通過術前談話,能保守治療的儘量不做手術,有一部分患者是不需要做鼻甲切除手術的。如果藥物治療可以治好,再做手術就是過度治療。”
  一篇來自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下鼻甲手術歷史和現狀》的文獻綜述提到:“空鼻綜合徵是新概念,關於它是否存在還有爭議,2000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世界鼻科大會還專門討論了空鼻綜合徵是否存在。空鼻綜合徵的主要癥狀與萎縮性鼻炎相似,但大樣本研究並沒有充分證據顯示萎縮性鼻炎是下鼻甲完全切除術的併發症。至於部分切除手術,經10-16年的長期隨訪,沒有發現萎縮性鼻炎。”
  2011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等醫院的耳鼻咽喉科醫生,發表論文指出空鼻綜合徵病因與最常見的鼻黏膜破壞性手術有關,大約20%的患者會在下鼻甲切除後發展成空鼻綜合徵。並“認為涉及鼻甲黏膜的破壞性手術均須禁止,例如激光燒蝕,嚴重電灼等”,“呼籲耳鼻咽喉科醫生應以謹慎的態度來行鼻甲切除術,防止由於鼻甲手術後發生空鼻綜合徵的後遺症”。
  ■ 名詞解釋
  空鼻症
  空鼻症並非一種疾病,臨床上一般使用“萎縮性鼻炎”或者“鼻腔寬大癥候群”來描述類似空鼻症的臨床病例。鼻腔寬大癥候群也被有些醫師稱為“鼻源性神經官能症”。空鼻症是與鼻腔組織過度缺失相關的臨床癥候群,及相應的鼻腔鼻竇影像學表現,臨床稱為空鼻綜合徵。根據文獻資料,空鼻綜合徵1994年首先由Eugene和Stenkvis提出,是用來形容鼻腔組織缺失和影像學顯示鼻腔的正常結構缺失伴有的某些癥狀。
  正常的鼻腔有過濾空氣中的灰塵、將吸進鼻腔的空氣加溫和濕潤的功能,但對空鼻症患者來說,鼻腔的解剖結構發生了變異,本來的功能受損或喪失。在網絡可查的空鼻症患者的自述里,可以看到“失眠”、“喘不上氣”、“想自殺”、“生不如死”等表達。多數人認為,此病與鼻甲切除過多有關。也有專家表示,出現空鼻症多是由於綜合因素所致,診斷的依據中,出現精神心理障礙是必要條件。
  ■ 相關閱讀
  “情緒患病”應引起重視
  在臨床報告上,空鼻症患者的CT結果往往顯示鼻子是正常的。那讓人痛不欲生的空鼻症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事實上,在臨床上,因為心理因素造成不明原因的病痛占據很大一部分醫療資源。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薑鳳英表示,在臨床上,反覆求醫,確信患有某種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疾病的人非常常見,這種病人認為其需要進一步的檢查,但經過檢查後發現並沒有自述的損害,這時就要考慮情緒問題。
  “越是慢性病多的,越容易出現情緒問題。”薑鳳英說,她所在的神經內科門診,有1/3的病人是確有器質性病變的,有1/3的病人是由於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及軀體化障礙;還有1/3的病人由於腦卒中等疾病伴發抑鬱和焦慮。國外數據統計發現,內科有40%以上患者的軀體主訴查無實據,在外科查有實質性疾病者也只有60%。情緒患病,占據了很大一部分醫療資源。在診斷中,除了病理診斷外,心理診斷和疏導是否應該被醫生重視,成為治療的一部分呢?
  心理門診與耳鼻喉科聯動困難
  高明認為空鼻綜合徵確實和手術有關,但也有一部分患者自身存在心理問題。比如容易出現焦慮、軀體障礙等。“如果可以在手術前後進行心理疏導,患者的治療效果會好很多,但是目前很多醫院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高明說,“一方面心理疾病都是專科醫院做得比較好,綜合醫院的心理門診和耳鼻喉科聯動起來也比較困難,不少患者對於看心理門診有抵觸情緒,認為心理門診是看精神病的。在這方面需要加強健康教育。”
  實際上,並不只有空鼻症患者,許多學科的大夫已經意識到在疾病管理中心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胡大一教授的雙心門診的成立,就是心身疾病受到關註的里程碑事件。
  “通常,當一個人得病後,他的心理就會變得脆弱、敏感,承受能力就會差一些,內心往往自卑,需要心理干預。”中國心理干預協會理事何日輝認為,“當然,有的病人也有較強的自製力,不會出現以上的問題,或出現的程度比較輕微。但有的醫生沒有這個意識,家屬也沒有這個意識;有時醫生意識到了告訴家屬,但家屬不以為然,醫生也沒有辦法。”從不同角度瞭解病人,這樣比單純給病人開藥效果好得多,這就是所謂的人本模式,也是社會發展趨勢。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潘波
  (袁月對本文亦有貢獻)  (原標題:手術造成空鼻症尚無證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t87wtxn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